校名

校名由來

在國立陽明醫學院的籌備階段,校名的確立歷經多番討論與斟酌,當時榮總院長盧致德、副院長鄒濟勳及籌備委員會先後提出「中正」、「介壽」、「志清」、「中山」等名稱,仍覺得不合適。

當時總統蔣中正推崇明代理學大師王陽明,且校地亦座落於陽明山山麓,最後委員會遂決定以「陽明」為名,象徵著學校自創校以來,即以追求真知與力行為理想,並延續至今。


▲國立陽明醫學院校門口牌樓

校名標準字

「國立陽明醫學院」的標準字,由退輔會主委趙聚鈺題寫。依當時慣例,校名由右至左排列。從老照片中,隱約可見左側有兩排字,其中黑字推測為題寫日期,紅字則標示「趙聚鈺題」。


▲國立陽明大學校門口牌樓(2014年,蔡宗祐攝)

至於「國立陽明大學」標準字,則由時任主任秘書王銳設計。取材自孫中山《民權初步》中的字體,然因原書中無「陽」字,王銳乃以「阝」旁取自相關字,再結合「湯」字右側的「昜」,組合成「陽」字。由於筆畫結構的拼合,遂使字形略顯不對稱。

 

參考資料

游鑑明、周維朋(2011)。台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:口述歷史回顧(下篇:各部、科、中心主任與教授)。台北市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。

張筱梅(2023)。篳路藍縷──從打石場到陽明醫學院。新竹市: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