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築巡禮

校門口&警衛室

建校初期,校門題字「國立陽明醫學院」,1994年改制大學後改為「國立陽明大學」,2021年合校後維持「國立陽明大學」題字至今。

2020年因舊警衛室與牌樓間距過窄 ,故拆除舊警衛室,拓寬人行步道、增加植栽及夜間照明,以提供寬敞之人行步道。

▲醫學院時期校門

▲大學時期校門

▲警衛室


致和樓(致和園區)

校門口左側「致和新村」,原為臺灣省訴願委員會眷舍。1996年起由本校承租,陸續進駐創新育成中心,榮陽基因體研究中心等新單位。2005年移交為學校用地,改稱「致和園區」,骨科器材研發中心、人工髖部研究中心、宜蘭生物醫學科技園區籌備處、信望愛臍帶血基金會等單位持續加入。

園區內「致和樓」,原為經濟部礦務局訓練中心,由學校向國有財產局借用。2006年臺北市長馬英九任內,將該建物無償撥用本校。2017年曾規劃興建生物醫學科技發展大樓,最後仍無疾而終。2021年合校後,為打造智慧健康生活基地,2022年拆除致和園區舊建築(除致和樓外),目前暫時做為停車場使用。

 

▲早期校門左側鳥瞰(左)及致和新村一景(右)

▲致和園區成立後鳥瞰

▲榮陽基因體研究中心

 

▲今日致和園區入口(左),致和樓入口(右)

▲停車場


西安樓

西安街研究生宿舍於2006年完工,其中部分樓層作為陽明牙醫診所及育成中心營運。
2012年更名為西安樓(Xi-An Building)。2021年,「陽明交大領航物理治療所」成立並進駐西安樓三樓,成為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的教學示範中心。

▲原西安街空地

▲完工之西安樓


山下運動場→傳統醫學大樓甲棟& 乙棟(生物醫學大樓)、圖書資訊暨研究大樓&球場

山下運動場涵蓋現今傳統醫學大樓、圖資大樓、網球場及排球場,其中傳統醫學大樓最早是山下操場,圖資大樓是籃球場,而山下運動場於于俊院長時期規劃遷移至山上。

傳統醫學大樓由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出資興建,建築物分甲、乙棟於1996年落成啟用。甲棟為靠近校門口之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;乙棟由學校獲得營運及使用權,當時生命科學院的生化所、微免所即由實驗大樓遷移至乙棟,2019年乙棟更名為生物醫學大樓。

2006年圖資大樓落成啟用,提供圖書館、腦科學研究所等行政、教學及研究單位進駐,圖書館於2006年2月開學時自舊館(現醫學館)搬遷至圖資大樓1-3樓,並於同年校慶日5月15日舉行圖書館啟用典禮。

▲山下運動場

▲1993年運動會於山下運動場集合

▲興建中的傳統醫學大樓甲棟與乙棟

▲傳統醫學大樓甲棟

▲生物醫學大樓

 

▲圖書資訊暨研究大樓

▲球場與傳統醫學大樓甲棟


室內運動場→生活文化廣場→守仁樓、郵局

1952年建立之臺灣省物資局倉庫,於1985年撥給本校作為室內運動場使用,2001年10月啟用為「生活文化廣場」,具餐飲、休閒、閱讀、展演等機能,成為陽明師生與社區居民共享之活動天地與藝文空間。2017年「頂尖研發大樓」完工啟用,並正式命名為「守仁樓」,作為教學、研究與演講廳空間。

▲1985年室內運動場

 

▲生活文化廣場

▲守仁樓


榮光幼稚園→博雅中心

1977年,陽明醫學院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合蓋榮光幼稚園,2001年將土地撥用本校,2006年底榮光幼稚園遷回北榮院區。原幼稚園區域於2012年底重新整修後啟用,更名「博雅中心」,學務處、軍訓室等單位進駐。2013年陽明書坊與咖博館進駐,營運至2016年結束。2017年,該空間由臺灣惠蓀咖啡陽明店接手營業。

▲早期榮光幼稚園

▲2006年榮光幼稚園

▲2013年咖博館與陽明書坊

▲博雅中心與惠蓀咖啡


活動中心

1996年學生活動中心啟用,為地上6層,地下1層之建築,由陳其寬建築師事務所設計,提供全校師生從事集會、休閒、運動等活動之場所。

▲活動中心興建與完工


室外游泳池→室內游泳池

游泳池最初建於1986年,歷經20餘年使用,因結構老化產生安全疑慮,於2010年停用拆除。隨後進行重建,改為室內溫水游泳池,並於2015年正式啟用。

▲舊游泳池舉辦水上運動會情景

▲2015年新游泳池完工


BEATA餐廳

學生餐廳由張德霖建築師事務所設計,1976年完工啟用,原名為「中餐廳」,為全校師生休憩用餐場所。2020年學生餐廳重新裝修,改名為BEATA(拉丁文「最快樂幸福的人」),轉型為多功能空間,其中三樓空間命名為「人良閣」,可供師生舉辦講座或聚餐、聯誼等活動。2024年入選「臺北市老屋新生大獎BEST 10」。

 

▲早期陽明醫學院排隊與用餐景象

▲BEATA餐廳


院長官邸→韓偉故居

韓偉故居原為院長官邸,1990年學生輔導中心(現健康心理中心)搬遷至官邸,原本空間僅為一樓車庫,後擴張到餐廳、客廳,最後整棟樓層皆為中心所用。1995年學生輔導中心搬遷至活動中心6樓,2022年重新整修為「韓偉故居」,擺放韓偉院長文物、手稿,恢復當年部分擺設,供預約參觀。

 

▲1994年山腰上的家

▲2025年韓偉故居


護理館

護理館於1993年完工,為一棟粉紅色建築,當時命名為「護理系暨復健系大樓」。除了遷入護理系所,部分系所辦公室亦跟著進駐,包含傳醫所、臨醫所、醫學系、醫管所和衛福所。雖然大樓名稱有復健系(現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),但至始並未遷入。


行政大樓

行政大樓為張德霖建築師事務所設計,位於圖書館(現醫學館)下方,於1988年完工啟用。


醫學館→醫學二館

醫學館於1984年7月完工啟用,2006年醫學館搬遷至新醫學館(原圖書館),舊醫學館改名為醫學二館。4樓包含國際會議廳與已故沈力揚教授所創之外科訓練中心,於2001年獲企業捐贈改名書田外科訓練中心。

醫學館4樓曾是學務處各業務單位(生輔組、課輔組、衛保組、就輔組、僑輔組等)及軍訓室之辦公室,直至2012年底搬遷至博雅中心。

 

▲醫學二館改建前(左)與後(右)


牙醫館

牙醫館為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,於1981年完工,成為全臺首座獨立牙醫系館。其特色為依山而建,樓層順應山勢攀升,部分對外窗及大講堂採斜面設計,而內部設施規劃皆配合牙醫專業課程建置。

▲1994年牙醫館

▲1990年牙醫館前噴水池


圖書館→醫學館

1979年圖書館獨立建築落成啟用,2006年遷移至圖資大樓,原址則改為醫學館,供醫學系師生使用。

▲1994年舊圖書館及館外空地

▲2023年醫學館


教學大樓(活動中心、第一教學大樓、通識教育中心)

1978年教學大樓完工啟用,後於1990年代改名為第一教學大樓,早期作為活動中心使用。2019年第一教學大樓又改名回教學大樓。


知行樓(第二教學大樓、通識教育中心、人文藝術與社會學院)

第二教學大樓於1992年9月正式啟用,2019年與人文社會教育中心大樓整合改名為知行樓,而現在人文社會教育中心位於知行樓前棟。2024年9月因應合校,合併兩校區人文社會學院,改名為人文藝術與社會學院,同步於第二教學大樓掛牌,但保留原「人文與社會科學院」字牌。

▲陽明20周年校慶開幕式暨卡拉OK大賽,於當時被稱為音樂前廳的第二教學大樓穿堂舉行

▲1996年作為通識教育中心使用的第二教學大樓

▲2025年第二教學大樓及人文藝術與社會學院


實驗大樓

1974年實驗大樓竣工,為四層鋼骨水泥建築,由張德霖建築師事務所設計,供基礎醫學施教之用,為本校第一棟建築。創校時亦作為首屆新生的住宿、教室、實驗室、飯廳,以及學校行政單位使用。(摘錄自《篳路藍縷》)

▲1974年實驗大樓竣工外觀

▲在實驗大樓前階梯合照,是許多畢業生的回憶


生醫工程館(研究大樓)

研究大樓於1986年落成,位於實驗大樓東側,樓高六層。最初,一二樓為為醫技系館,三至五樓為生理學、藥理學及醫用遺傳學等各研究所,六樓則暫作為新設護理系教室與辦公空間。2019年研究大樓更名為「生醫工程館」。目前,生醫工程館內設有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相關系所、藥學系,以及陽明創客空間等單位。

▲研究大樓外觀

▲2023年生醫工程館

 

▲2024年生醫工程館門口改裝


實驗動物中心

為了解決醫學系飼養實驗動物的問題,解剖科主任哈鴻潛協同建築師張德霖前往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Hershey 醫學中心,研究該院的動物中心研究設備,並根據該中心的建築資料著手設計,於1984年成立陽明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。

▲1994年實驗動物中心

▲2023年實驗動物中心


山頂運動場

▲2020年山頂運動場空拍

山頂運動場於1994年啟用,設有田徑場、足球場、籃球場、排球場及高爾夫球場。高爾夫球場因占用私人土地,2018年拆除。

▲1992年施工前之山頂運動場

▲1994年第二十屆運動會運動員進場於山頂運動場


榮陽隧道

建校初期,張德霖建築師負責校區規劃時,發現陽明醫學院與臺北榮民總醫院之間因山丘阻隔雙方通行,經地質探勘後,建議以挖掘隧道取代昂貴的開挖式道路設計。隧道於1974年4月完工通車,建設費用由榮總分擔一半,最終命名為「榮陽隧道」,成為連接陽明與榮總的重要通道。

▲1974年即將完成之榮陽隧道

▲學生騎機車於榮陽隧道前合照


女一舍

1978年完工啟用,女一舍舊名彩虹樓。1982年因新女舍完工,女生宿舍搬遷到女二舍,原址則改為男四舍。1993年女舍自治會計畫發起女舍徵名活動,因中庭種植一株美麗風雅的藍花楹,改名「藍楹軒」。


女二舍

1982年完工啟用,1993年女舍自治會計畫發起女舍徵名活動,因花園中悠然少聞的桂花飄香,改名「桂香居」。


女三舍

1980年完工,原為男三舍,現改名為女三舍。


女五舍&男五舍

2016年完工啟用。


男一舍

1977年2月完工啟用,樓高五層,共可容240人。


男二舍

1977年12月完工啟用。


男三舍

1992年5月完工,原為男五舍,現改名男三舍。